当前位置 :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1人问答
八字精批流年运程八字合婚八字起名
问题描述: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郭丹丹回答:
  夜上受降城闻笛   类别:七言绝句   体裁:诗   年代: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陈志明)   本诗的注解是旧注,对“受降城”的解释与“解析”有矛盾.其实,本诗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张仁愿筑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乐城(唐灵州城).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曾亲自到灵州(回乐)接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所以,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高兴地写了好几首诗以记其盛,其中有一首诗还被刻成石碑,竖立在灵州城内,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解析部分对了,注释部分沿用旧说,错了.唐代回乐(灵州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宁夏吴忠市.   (1).前两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作者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已出生未出生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
复制重新加载
原创不易,您的支持将成为鼓励我的动力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小学语文问答-字典翻译问答网》
1、付费复制方式
支付宝付费后即可复制当前文章
限时特价:5.99元
原价:20元
打开支付页
2、微信付费复制方式
微信扫码付费后即可复制当前文章
限时特价:5.99元
原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