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是:
暴政,苛捐杂税,重的劳役苦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四处征战.
详细地说,请看:
如果想要分析秦亡的原因,必须首先考察秦在统一前后做了些什么.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认为秦亡在穷兵黩武,然而从这一段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始皇帝“马上打来天下,马上治理天下”,终至倾覆.
然而,后代史学家认为,不但要看到秦亡的表面原因(穷兵之祸),更要看到深层的根本原因(文化).本文将着手从文化层面分析秦亡原因,并特别指出传播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这又涉及到儒法两家对待传播不同的态度.可以说,尊法抑儒,在秦灭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孔子西行不至秦:秦立国过程中文化传播的先天不足
唐代韩愈最早发出“孔子西行不至秦”的感慨.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西行不到秦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秦在立国过程中便具有文化传播上的先天劣势.特别是山东诸国的先进文化,并没有传播到秦国去.相反,倒是产生于华夏诸国却得不到重用的法家跑到秦国去大放异彩,成为治国之策.关于儒法两家在秦国不同的命运,我们下面再谈,现在主要看在其立国过程中,秦有哪些传播上的缺失.
首先,孔子的游说讲学儒家积极的社会传播活动.李敬一教授认为,孔子开周游列国的风气之先,是真正意义上游说诸侯的第一人.(《中国传播史论?史实论》)
孔子在而立之年以后(35岁至68岁),几乎将其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传播活动中.在三十几年的时间内,他“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很多国君都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如齐景公在听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后称赞:“善哉!”到卫国后,他也很受卫灵公的尊重,在陈国和蔡国各呆了三年之久.当然,颠沛流离的传播经历也说明了孔子进行传播的难度.
虽然困难重重,不见容于各国大臣,甚至遭到追杀嘲笑,但孔子的传播活动自有其积极意义.他广泛游历列国,上交王侯国君,下接平民隐士,传播了其思想文化和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周游传播后继有人.他死后,他的学生门徒们继承了他的衣钵,就儒家思想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其弟子遍布各国,为当政者担当智囊顾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其“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磊者为师傅卿,小者交教士大夫……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为王者师”.
此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开展了广泛的传播活动.孟子曾到过齐、宋、邹、滕等国,年过七十仍然活跃在传播第一线.
以上,儒家薪火相传地展开传播活动,使儒家文化渗透到华夏诸国的文化血脉中,产生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与当时华夏诸国相比,秦国文化落后.孔子西行不至秦,使秦国长久处于圣人未到过的蛮夷之地,在恶劣而落后的环境中坚忍图存,其艰难的立国过程中,先天便缺乏充分的文化传播.
秦国与华夏诸国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1)春国处于偏僻的西方,虽从襄公时代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却始终被视为“戎狄之国”,又因尚武被称为“虎狼之国”.据史学家考证,《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春秋谷梁传》称之为“狄”.商鞅更认为,秦国风俗制度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处.《管子》则认为,齐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从.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仍视之为“戎虏”,有人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