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我也写过的
《台阶》中“父亲”的人生,乃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式的人生.《台阶》中的“父亲”倾其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幢高台阶的房屋的追求其本质上是一次精神追求的冒险.在我看来,这筚路蓝缕的追求充满了神话式的传奇色彩和寓言式的精微深意.透视“父亲”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生存的困境面前,人的渴望超越又必然遭受的凝滞.这是“父亲”的尴尬,甚至也是个体生命乃至于群体生命的尴尬.
尴尬之一:“跨越式”的精神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且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是: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般来说,人只有实现了基础层次的需要后,才有能力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要.也只有如此,追求才可能成功.如果妄想超越的话,人生的尴尬就必然会出现.“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想要提升自己家庭的“地位”的追求,按照这个理论来说,应该属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追求——第四层“尊重的需要”.但是,“父亲”的尴尬也正在于此,因为前三个层次的需要“父亲”仅仅是勉强实现或者说还完全没有实现.
从《台阶》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父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仅仅是“基本解决”而已,还远远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
因,所以“父亲”造新屋的准
备甚至比“愚公移山”还要艰难.如果说愚公尚且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家人邻里都来共同移山的话,“父亲”则完全是靠一个人一双手的努力.他的准备完全是“中国农民式”的,是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毛票”开始的.这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的“父亲”居然就有了如此“伟大的理想”,这除了让人觉得可敬外,也多少让人感觉到有近乎于冒险的悲凉的意味在里边.
至于“社交”,“父亲”更是几乎谈不上.在中国农村,“小国寡民”是常规的状态.虽还不至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从《台阶》的故事中我们确实很难看到“父亲”是真正融入了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圈子”.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毫无经济基础,“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地位”的“父亲”就偏偏“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家庭内部,“父亲”是拥有了尊重的.这从文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比如文章后面说到“父亲”闪了腰后,“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是,“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其实,“我”和“母亲”在努力“保持”着的就是“父亲”的尊严,“我们”不希望“父亲”从“我们”的惊讶中看到自己的衰老.这样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在“我”看来,“父亲”潜意识中的“地位”还没有高到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地位”相同.这“地位”应该非常朴素,不过就是一种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
![](/Images/home/answ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