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严格地讲,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只是一个可能的或者说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或多或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已成为其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它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之前,既不是特定的劳动资料,也不是劳动者的内在素质,而是潜在的生产力.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能力也只有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义务教育,在劳动者再生产上的意义主要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普通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一般素质.普通教育培养劳动者,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还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教育中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更具有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受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包括受学校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过去,人的一生无形中被分割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受教育,后一部分工作,从学校毕业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终结,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消失.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者进行纵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活动中,劳动主要是凭藉个体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加上行业之间的相互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换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现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此起彼伏,由此就会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转变.当今社会,改行转业,更换职业和工种,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已逐渐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同时,由于现代生产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只要劳动者基本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因此,在现代生产中,劳动者形态的转换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在现代社会,教育自然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传统、陈旧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一个听话的、健壮的、会做工的工具,这种劳动者是单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单维度的.现代经济学对劳动者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纯经济学的范围,这种劳动者不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劳动者必定比单维度的劳动者具有更高境界和层次,具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更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他们的生活不会仅仅“从属于劳动”[2].当代许多西方学者都从现代经济学的意义上强调作为人的劳动力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肯定劳动者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和心理素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学者也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注意到了市场经济运作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3].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的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