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辨疑之三)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文中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一词的注释仍沿用了旧版高中语文课本:“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这里的“粪土”果真是作动词用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视……如粪土”中的“视”的含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要想弄清楚“粪土”一词到底是不是作动词用的,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呢?所谓名词作动词就是在特定语境中一些名词临时改变了词性做了本该是动词才能做的语法成份,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作用(动作性和支配性).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这里的“水”本来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意为“渡水”.这类单个名词活用的现象,我们在判断时很容易区分清,因为这些词大都出现在谓语位置.而“名词+名词”形式的活用就不易区分,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这个词本来是名词,但在这里活用作了动词,意思是“用眼睛示意”.“目项王”就是“用眼睛示意项王”.与前例同,“目”这个词也是出现在谓语位置,作用与谓语相当.再举两例:“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中“蹄之”的意为“用蹄子踢它”;“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中的“籍吏民”意思是“登记官民”.但是,还有一类活用叫名词的意动用法,它的一般结构形式也是“名词+名词”式的.比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里的“宾客其父”意为“以其父为宾客”“认为其父是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宾客”一词就是名词意动用法的活用.这就造成了在“名词+名词”式的词语中有些名词到底是“名词作动词”还是“名词意动用法”的理解区分上的困难.那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呢?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如前“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其父是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以……为……”“认为……”“把……当作……等.再举几个这样的活用: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其然”译为“认为这种做法有利.”利,名词的意动用法.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译为“以……为侣”;友,译为“以……为友”.这两个词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师,译为:“把郯子……当作老师”或“以郯子……为老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4、.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译为“以……为衣襟”;带,译为“以……为衣带”.“襟”和“带”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那怎样区分“名词+名词”式的词语的活用到底是“名词作动词”还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呢?我觉得要想区分清楚这两种活用,还得从它们的语法含义和语法作用上做文章.首先,名词作动词中,活用的名词在整个句子中只是临时性地出现在了本该是动词才能出现的谓语的语法位置上.请看前例: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这里的“目”显然是谓语动词的位置.其次,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具有动作的联想性.“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的本义是眼睛,它跟“看”“示意”等动作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容易让人产生“看”的联想.最后,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状态,是存在于意念上的动,而客观上并不一定如此.这是这两种活用情况区别的根本.如前: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里的“宾客其父”只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客观上,其父并不一定是宾客.其它例子也是这样的:“父利其然也.”只是“父”主观上认为“其然”(这种做法)有利.客观上并一定有利.“侣鱼虾而友麋鹿.”也只是主语“我们”主观上“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客观上,鱼虾和麋鹿不一定是侣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同样是孔子主观上认为“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自己的老师,客观上并不一定是.“襟三江而带五湖”中,“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也都是主观上的意念而已.相反,作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所表达的就不是主语的主观意念,而是客观的存在.“范增数目项王”中,范增的“目”(示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这句话就不能按意动用法译为“范增认为项王是目”.“驴不胜怒,蹄之.”这句话也不能译为“认为它是蹄”.也就是说,在判断““名词+名词”式的活用到底是哪种情况时,只要看它能不能按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就行了,如果能按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文,那它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如果不能则肯定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一词到底是什么活用.在这句话中,“粪土”一词只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当年万户侯”是粪土,而客观上“当年万户侯”并不一定是.这就说明了这里的“粪土”一词纯属于主语主观意念上的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文下注释中的所谓“视……如粪土”的理解,不过是“粪土”一词“认为……是粪土”“把……当作粪土”的意动用法翻译的误解罢了,何况“粪土当年万户侯”中根本就没有“视”这层含义.再者,“粪土当年万户侯”与“车水马龙”等词语中的活用也不一样.“车水马龙”中的“水”“龙”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象……一样”.组成这两个词的两个名词中间都能加“如”这个词,如“车如水,马如龙”,而“粪土当年万户侯”却不能说“粪土如当年万户侯”.由此也可以看出,文言中两个名词相连使用必有一个活用,到底是前一个活用还是后一个活用,活用的词语又到底是什么活用,需要我们做认真正确地分析判断.这就不由又想起了《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两个词语来了.说起来这两个词语的活用,也实在让人头疼.你看,文下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正如前面的解释,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这两个词语中活用的词语就是“鼎”“玉”“金”“珠”,它们都是主语主观上的认为,所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如果按“车水马龙”式的活用理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就可以理解为“鼎如铛,玉如石,金如块(土块),珠如砾”,活用的词语就是“铛”“石”“块”“砾”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尽管文下注释是取的前一种理解,我觉得后一种也可以解释得通.那究竟取哪种解释更好一些,这就要看文章作者的表意了.哪种理解与作者的表意更接近,与上下文的文意更融洽就应该用哪一种理解.当然了,我是比较倾向于后一种理解的.(参见我写的《〈阿房宫赋〉中的比喻句》一文)
![](/Images/home/answ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