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垩纪末期确实有很多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如个体庞大的梁龙、马门溪龙以及鸭嘴龙等,但是有一小支还是幸存了下来,那就是虚骨龙类(个体娇小,行动敏捷,跳跃生活).它们逐渐进化成身上长着羽毛的小恐龙,在中国就发现了诸如中华龙鸟、中国鸟龙、尾羽龙等带毛的恐龙.有毛不是鸟儿么?
在过去100多年来,人们认为惟独鸟类才长羽毛,始祖鸟就是很好的例子.就连教科书里对鸟类的定义,也专门把羽毛作为它的专利.今天,估计需要再重新审视这个观点.
大量带毛恐龙的出现,彻底地改写了这一认识.在白垩纪,近年来发现了很多鸟类的化石,不仅有保存完好的羽毛印痕,还有能与带毛恐龙相区别的骨骼结构.这些表明,恐龙有后代存在,那就是鸟类.只不过是恐龙中的一个分支进化成鸟类,而非所有的恐龙的后代都是鸟类.依照现在的眼光来判断,恐怕连始祖鸟也很难列入到鸟类的行列,而是更加接近于恐龙.如此看来,在白垩纪末期确实有些恐龙消失了,因为它们和鸟类的关系很遥远.上述发现就足以动摇恐龙绝灭的理论.
鸟类起源于恐龙,划时代地颠覆了传统认识的障碍.其后,作为鸟类飞行的特性又引起了学术界争论.既然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那么在地面行走的恐龙后来又是怎样上树,并且慢慢能够展翅飞翔呢?在学术界形成明显的两个学派,一些学者认为小恐龙是由地面奔跑慢慢加速上树,之后逐渐从树上滑翔起飞的,即所谓的“鸟类飞行的地栖起源说”.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鸟类之初的恐龙是先学会爬树,然后才从树上滑翔逐渐起飞的,即所谓的“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说”.后者在中国找到了化石证据,如赵氏小盗龙和顾氏小盗龙,化石材料反映出小盗龙能够攀缘爬树的诸多特点,以及四个长有羽毛的翼翅,除了用于爬树外,还可辅助滑翔.说明鸟类飞行的功能是由爬树恐龙逐渐演化而成的.
当然,在德国新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反映出同恐爪龙具有同源结构,特别是脚部的特征,从侧面也表明研究者支持“鸟类飞行的地栖奔跑说”,但目前还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